南宫NG注册平台入口
人才,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城市发展之关键。扬州,一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金字招牌享誉中外。近年来,扬州深入聚焦“613”产业体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能,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扬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围绕支持‘613’产业发展,制定服务数字经济、航空产业、国有企业等领域专项人才政策,市级人才工程予以重点倾斜,围绕各地特色产业组建科技镇长团,跨市举办产业人才对接活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工程和人才支撑。”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创新而强。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扬州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5条”“青年人才20条”等人才政策,打造扬州人才政策3.0体系,累计发放租购房补贴2.5万人次、3.3亿元。扬州创新动力越来越强,正日益成为产业项目的“承载地”、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和优秀人才的“集聚地”。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焦庆标表示,“我们还将升级推出人才新政4.0,从资金资助、关心关爱、载体建设等多个方面推出更加精准实惠的政策举措,构建实实在在的政策比较优势。”
文华指出,中国构建了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能源转型成效明显,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提前6年多实现向国际承诺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建筑和交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过90%,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过去十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教授以“多元连接与韧性增长: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演讲时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对东盟的主动性合作增长了区域教育合作的地方动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具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还具有公共性、长时性、人文性等特征。需要根据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的现状、需求、挑战和目标等,不断完善教育合作制度。
此外,地区治理和经济发展也是本次会议的焦点,来自泰国大学经济学教授Suchart Thada-Thamrongvech张国泰、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白士泮(Pei Sai Fan)、老挝工业与贸易部部长助理Sidlakone Keomorakoth、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国际研究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Chandarith Neak、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中国外交与中越关系研究主任杨文辉(Duong Van Huy)均围绕该议题发表演讲。
人文交流与合作方面,缅甸中华总商会荣誉会长尤建民、马来西亚防务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Ahmad Tajuddin Bin Mohd Said、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校长李复新、文莱-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陈家福(Firdaus Rahman)、东盟秘书处教育青年体育司原副司长Roger Chao Jr、以及东帝汶国立大学副校长Helio Mauquei与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等均就此议题发表演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