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28.66
中新网长沙11月23日电 (邓霞 蒋文月)杂交水稻实现连续五轮高产跃升,单季亩产突破1200公斤;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创每亩573.8公斤高产纪录;鱼类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技术世界领先;自主研发出41款适合南方丘陵山区的特色机具……11月23日,在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南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艳青介绍了湖南丰硕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目前,湖南拥有2家中央在湘科研机构,17家省、市级独立农业科研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涉农院校和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涉农企业组建了一批非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该省还拥有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少军、刘仲华、柏连阳、单杨、吴义强等8位农业领域院士,建成12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区域试验站长175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涵盖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
湖南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上卓有成效,高水平建成和运营建设岳麓山实验室。该实验室立足湖南省优势种业创新资源,统筹种植与养殖2大领域,布局建设基础科学研究部、前沿技术研究部等4大功能研究部,种质资源库、生态模拟育种与表型鉴定平台等8大公共创新平台,水稻、油菜、畜禽、水产等15大品种创制中心,加快培育具有湖南特色的国家种业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此外,湖南还支持开展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
上海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国铭居士代表本届理事会作题为《爱国爱教,薪火相传,同向同行写华章——上海市佛教协会70年工作回顾》的报告,对上海市佛教协会70年来的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并对上海佛教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定慧法师、世良法师、悟端法师、永觉法师,副秘书长胡志文居士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畅谈与上海市佛教协会同进步、共成长的不凡经历和感想体会。
会议指出,上海市佛教协会成立70年来,积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弘扬并践行“人间佛教”理念,在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人才、恢复寺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维护民族团结和对外友好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会议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上海佛教界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引导信教群众继承和弘扬爱国优良传统,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政治引领,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坚持全面从严治教,促进我国佛教健康传承。要大力推进管理制度规范化,更加注重领导班子建设,持续强化教风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建设。要继承和发扬上海佛教界注重开展对外交流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发挥佛教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的积极作用。
为提高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主办,北京急救中心承办的中国急救大会连续举办了五届。今年11月上旬,为期五天的第五届中国急救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急救讲师授课技能比赛在北京举办,围绕院前急救体系发展规划、急救-急诊专科联合救治新技术、医疗急救与应急消防等多部门沟通协作、国家重点区域急救体系建设、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急救法治与文化建设等主题,设置了42场学术论坛、12场医疗急救技术工坊、27场科普比赛环节。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国家急救事业发展及重点问题、急诊急救最新理念与技术进行权威讲解和经验分享NG.28.66,对急救操作规范、人员培训标准、急救设备配备标准等进行深入研讨和修订完善,形成了一系列行业共识和指南,为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提高急危重伤病患者抢救成功率提供实践和创新支持,不断增强全国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服务能力。同时,近200名参赛选手同场竞技,在基础生命支持技能、专业抽选题目授课、专业理论题、专业自选题目授课、社会科普授课示范、120职业故事演讲、临床培训教案及PPT评比等项目中展开激烈角逐。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比拼进一步加强了急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新技术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医疗急救临床教学培训工作水平,规范了院前急救一线人员岗位技能。
“希望能在推动我国医疗急救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强基层急救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谈到大会的举办,陈志称,中国农村地区院前医疗急救体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很多地方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果基层人员具备良好的急救技能,就能及时处理突发状况,避免病情恶化。同时,这也有助于缓解上级医疗机构的救治压力,使医疗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如何应对挑战?陈志认为,首要是完善基层地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规范化急救中心,发展120急救网络,加强急救站点建设,缩短急救响应时间。同时要加强基层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NG.28.66,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这需要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急救知识和常见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并且,要注重培训的持续性,定期组织复训和考核NG.28.66,确保基层急救人员的技能不断提升。
心搏骤停后,抢救的最佳时间窗口是4分钟。但是急救车很难在这个时间内到达。当意外发生时,具备急救技能的“第一响应人”在现场提供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电击除颤等及时的救护措施,可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为专业医疗机构的救治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目前,有6750台公共场所的AED在北京120急救指挥中心注册备案。这些AED覆盖学校、公共交通场所、大型商超、体育场馆、公园景区、影剧院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7大重点公共场所。今年以来,北京对重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进行高质量急救培训达3.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