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我国首份国家层面反食品浪费文件。《行动方案》提到,到2027年年底,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餐饮行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费量明显下降,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
“有时候我们在学校食堂里,会发现一些孩子有浪费食物的现象。有些小孩碗里剩好多饭,直接当垃圾倒掉。”提到这些现象,王凤忠感到很焦急。他说,有些人认为现在都是农业机械化时代了,种粮不像过去那么辛苦,但实际上,每粒粮食产生的背后,都是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我们的地球要供养几十亿人,消耗资源量巨大,节约粮食,应是每个人的义务。
生产粮食,需要大量的水、土地等资源。有人统计过,每生产1公斤粮食要消耗800公斤水,而中国每年要生产1万多亿斤粮食。王凤忠说,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浪费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宝贵的自然资源。粮食浪费越多,水土资源消耗就越多。而我国又是一个耕地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是用占世界7%的耕地资源,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
即使再好的农作物品种,在植株成长期间也会出现损失。“比如爆荚损失,大豆、油菜籽等过于成熟时,豆荚会爆开,籽粒被爆飞,掉到地里,就意味着减损了。还有气候带来的问题,如小麦,一般都在梅雨季节来临前收获,如果稍微耽误几天,下一场雨,损失就会很大。而且雨季易发赤霉病,如果能在这之前收获,赤霉病就可能不会发病。”他说。
当然,最大头的粮食浪费是在消费环节,尤其是餐饮浪费。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约3.5亿人吃一年。《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也同样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
《行动方案》从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加强损失浪费统计调查等方面对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作出了要求。《行动方案》在“粮食节约减损行动”中提到,要制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引和机收作业质量标准,推广集中育秧、精量播种等技术,引导农户适时择机精细收获;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推广应用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推广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深入推动饲料粮减量替代,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加强米糠、麸皮、胚芽等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
此外,《行动方案》对餐饮行业和单位食堂等社会主体作出了明确要求。该方案指出,要鼓励承办宴会的餐饮服务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反餐饮浪费义务,签订合同的可单列反浪费条款。鼓励消费者在外卖订餐时选择“无需餐具”、消费后参与“光盘打卡”等,探索在消费者反馈评价机制中完善反餐饮浪费有关内容。建立健全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投放、运输、处理体系,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中,《行动方案》对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分别作出了要求。方案指出,全面推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强化结果应用,将反食品浪费情况作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学校食堂需要加强采购、储存、加工、烹饪、分餐、供餐管理,对学校用餐人员数量、结构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做到计划生产、按需供餐、物尽其用;而国有企业需要探索建立食品浪费与食堂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薪资绩效挂钩制度。
王凤忠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粮食减损就是增产。他介绍,《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078亿斤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这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所以说,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减损就是增供、减损就是增效。”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在2021年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该法律详细规定了反食品浪费的原则要求、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标志着我国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法治轨道。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制止婚宴餐饮浪费工作的通知》《关于发挥网络餐饮平台引领带动作用 有效防范外卖食品浪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刚性的制度约束,为坚决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曾在今年4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我国创新药定价和支付政策不断完善,但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定价和支付仍面临挑战。未来,我国创新药定价可借鉴国际创新药定价政策,增加罕见病用药、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定价策略,如针对CAR-T和罕见病用药调整医保价格阈值,促使CAR-T药物成功纳入到医保目录。
首先,CAR-T产品目前市场定价在100万左右,高昂的治疗费用与基本医保“保基本”属性之间天然存在矛盾。2023年居民和职工医保中医疗费用和增长率分别为1.9万亿(19.4%)和1.7万亿元(25.3%),今年上半年更是有一些地区出现基金赤字。在医保基金紧平衡的状态下,尽管“国谈”日渐加大对前沿创新、弥补临床空白产品的倾斜力度,但截至目前国家医保目录尚未纳入“年费用超过30万”的药品,更毋宁说还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等待“纳保”。
其次,填补临床空白的首创药往往获得了突破性疗法认证,多数以单臂试验的附条件获批上市,仍待上市后开展确证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聚焦到目前已获批的自体CAR-T产品上,其生产成本还存在规模化优化空间,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临床研究环境下和真实世界环境下的研究数据进行进一步确证,应用推广还受到临床医生的接受程度、患者正确及时的诊疗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些不可预期的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其“纳保”的阻力。
“目前,全国有300多个惠民保项目,但只有部分项目在特药责任中覆盖了CAR-T这样的高值药品,CAR-T疗法的惠民保覆盖面、保障待遇水平并不理想。如果从国家层面统一惠民保的特药目录,采取分级管理模式,地方特药目录调整与当前地方惠民保流程一致,采取‘一年一调整’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多地纳入更多高值新药,通过提高药企的供应预期,增加药品的销售规模,减少市场推广成本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引导药企合理降价;另一方面,地方层面可以根据参保人群的疾病谱情况、惠民保运行情况,来最终确定地方目录范围和待遇水平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所以也不会为地方‘增负’。”江滨说。
“让100万元的创新产品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比如CAR-T产品,价格降到二三十万元,企业无法承受。但企业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降价,比如二三十万元的降价。这时候,可以将这二三十万的企业可承受的降价金额作为杠杆资金。”宣建伟举例说,可以由企业出资补贴部分保费、吸引广覆盖的参保人自我增加资金购买全面的商业保险,并探索按疗效支付计划;可以通过企业的种子基金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投资;此外,企业的投入也能促使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最终实现多种资源的叠加。
一份近期发布的“2025-2030年细胞与基因治疗(CGT)行业调研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到,伴随今年财报季的结束,市场发现国内CAR-T产品的销售增速依然不及国际品质的平均水平。以倍诺达为例,2023年业绩增速不到20%beat365 手机版官方网站,全年处方数184张,完成回输168例。这一业绩与上述全球品牌存在较大差距。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市,是一座因茶而生、因茶而兴、因茶走向世界的城市。这里不仅出土距今约3540万年的茶始祖“景谷宽叶木兰”化石,是“世界茶源”;还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地之一,茶叶种植面积达209万亩、茶叶产量15.2万吨、综合产值450亿元,三项指数均居云南省第一;同时,这里也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所在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
“民歌大观”走进普洱,自然要唱这里的千年古茶山和茶马古道。分享会以一曲欢快的拉祜族民间曲调《四季调》开篇,带海内外网友走进茶山环绕的拉祜村寨,感受春插秧、夏抽穗、秋收、冬藏的四季风光。接着又伴随《想那个地方》优美抒情的旋律,走进茶的摇篮、云的故乡——景迈山,看青翠的山岗上山花在开放、清泉在流淌,听千年古茶山茶马古道上回荡着阵阵马帮的铃响……
千年古茶山和茶马古道盛产众多美物美景,也流传着众多美好的恋歌。一曲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唱出拉祜族祖先、葫芦里走出的恋人:扎迪和娜迪的情深意长;一曲《马帮情歌》,唱出阿妹与赶马阿哥的不舍情深;佤族小调《梳头调》、傣族歌曲《澜沧江轻舟》,唱出一个共同的主题:相恋的柔情似水及牵肠挂肚;拉祜族小调《舂盐巴辣子调》则在思恋的“苦”与“甜”中,加入了一点“小伙打好猎,姑娘做好菜,高高兴兴围拢来”的“咸”与“辣”。
“在云南,当远方的人进入寨子的时候,就是全寨人过节的日子,请你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说,还会拉着你唱歌跳舞,停不下来。当你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乡亲们会围住你的车,趴在车头唱《留客调》。当车子开动的时候,他们还会边跑边唱,直到车子开远了,当你回头看时,像芝麻粒一样大小的乡亲们,还在朝你的方向不停地挥手。”蒋明初分享早期去普洱山寨采访的回忆,阐释本期“民歌大观”的主题——“芦笙恋歌歌恋人”。
“民歌大观”云南民歌展演系列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主办,旨在通过向海内外受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推广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和跨国文化交流推广的优质载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自2022年推出至今,全网播放量已逾4.2亿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