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入口
中新网乌镇11月21日电(林卓玮)随着网络空间日益扩展,网络的“双刃剑”效应不断凸显。21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文化交流互鉴论坛上,中欧论坛创始人、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David Gosset)高度肯定了互联网对于全球化进程和文明对话的积极作用,并呼吁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碎片化等风险挑战,让互联网真正惠及所有人。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全球化的形式正不断变化。高大伟表示,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思想和机遇的跨国界流动,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在教育和艺术创造方面,互联网和新兴技术让知识广泛可及,人们可以参加在线课程、学习新技能开云入口,并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合作,这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丰富了人类共同体验。
中新网河源11月21日电 (张璐)源城蔬菜、东源板栗、和平猕猴桃、龙川油茶、紫金蝉茶、连平鹰嘴桃……由2024年深河指挥部联合河源市农业农村局认定的3家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消费帮扶平台(下称“深河消费帮扶平台”),助力河源优质农产品“融湾”“融深”,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茶罐子”。
该平台负责人黄彪介绍,企业积极利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的政策,搭建一体化运营平台,围绕河源“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和预制菜产品等6大优质特色产品进行展销,通过试吃、品尝、演示和赠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推动产品销售,充分展示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在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畜牧、预制菜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和发展成果。
据悉,深圳、河源建立全面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已逾10年。2024年,深圳、河源市多部门通过有关程序,认定河源市铭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汇万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河源市星空传媒有限公司为深河消费帮扶平台,进一步推动河源优质农产品“出山入湾”。截至今年11月,深河消费帮扶平台运营企业销售总额已达283.74万元。
据介绍,2024年深圳已推动河源16家企业的29个产品获评“圳品”,进一步提升河源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成功推动河源新增粤港澳“菜篮子”基地2个,河源92家优质企业获得“2023年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同时,推动3款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款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截至2024年11月,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河源地区在今年全年消费帮扶金额约2789.1万元,其中,电商销售约159.39万元,商超销售约80.2万元,各类展销推介会销售约132.18万元,进机关、进高校、进企业、进社区销售约1669.65万元,其他销售渠道销售约747.68万元;组织开展或参加大型消费帮扶展销类活动19场,现场销售订单额超1100万元。(完)
约定之后,成果如何?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近期部分项目低价竞标的情况有所改观开云入口,但是仍有一些领域还在延续低价竞争的趋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均价相对稳定,但进入到三季度,中标均价达到历史新低0.58元/Wh。不过,公开资料也显示,近期国内多个风电和光伏的项目招标价格正在企稳或回暖。
国内某头部储能厂商创始人王琛(化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断言这些迹象能否成为众多新能源厂商翘首以盼、改变命运的“拐点”,或许为时尚早。但值得庆幸的是,开发商的招投标环节已经成为全产业链统筹考虑的焦点,以价格主导的习惯正在被动摇,以及电力市场改革有序推进,这些因素将为新能源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打下可观的基础。
11月6日,工信部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开云入口,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新型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热滥用和过充电不起火、不爆炸,实现新型储能电站电池模块级精准消防,保障全生命周期使用的安全可控。
尽管文件尚未正式出台,但多项政策释放的信息已经明确。一位曾参与有关政策前期座谈的企业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管理部门对于储能产品和行业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成长,从早先的模糊到当下的明确。从上述政策呈现的结果来看,安全和可靠无疑被摆在了非常靠前的位置。“这几年事故频率有点多,以价格换质量的交易取向很难再延续了”。
第一财经从业内人士处获悉,近期某央企针对其拟招标的储能项目修改了评标办法,将技术评标权重、价格评标权重从原来的50%、45%,分别调整为55%、40%。修改后开云入口,评标基准价变更为,有效投标人数量超过五个(不含五个)时,以有效投标人评标价算术平均值下浮5%作为评标价基准值;当有效投标人数量未超过五个(含五个)时,以有效投标人中的最低评标价为评标基准价。
“去年有个企业在西南地区同一个时间点投了五个电站,其中一个电站用的就是我们的解决方案,今年电站的持有者在做集团的框采(框架协议采购)的时候开云入口,我们就顺利入围了。我们自己复盘认为,这既是因为随着电站运营使用,技术的差异化部分有明显的反馈,也是因为目前国内对于电站的安全要求标准在不断抬高。”王琛分析说。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回到现象的本质。业界存在三种主流观点:一是认为这是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众多厂商为了占领市场或消化产能而抢夺订单的结果;二是认为受一些央国企招投标中惯用的“最低价中标”规则影响,所以价格成为竞争的最大方向;三是认为以储能为代表的部分新能源产品,盈利模式不清晰,强制配置建而不用也就无所谓品质之说。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开云入口,近期已有多个新能源招标项目非最低价中标,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企业正努力在质量和服务等环节拉开差异,并得到了招标方的认可。比如,布尔津100万千瓦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含塔筒、锚栓等)及附属服务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东方电气,投标报价为23.7571亿元,第二中标人金风科技的投标报价为23.5028亿元。
此外,也有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风光储的投资逻辑是“新基建”,开发商以央国企居多,一些开发商领导避嫌、省事的心理,也是招投标中选择最低价中标方式或者将价格比例调至很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一个任期是三到五年,如果项目出了事查起来,选择价格低的中标人至少看起来是无话可说的,但是如果不是价格最低的可能就会有一些嫌疑。所以只要眼下项目不出事,质量次点但是价格最低也可以接受。”
对此,李锦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央国企投资决策短期化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多机制上的改革和落实,比如建立中长期的考核机制、采取终身负责制等。开发商不仅要关心项目初期的投资回报率,更要形成顾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理念。“只顾眼前,不管今后”的投资方式对于项目、新能源厂商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改变需要多方的努力。多家行业协会就“反内卷”发声以后,有从业者感受到了行业自律的暖意,也有从业者认为声明能起到的效果或许有限。“由一些行业协会发起的公约缺乏强制约束力,此前行业内也有类似的宣言,但是形式本身似乎大于实际影响,同时协会本身也会受到来自不同企业和不同方面的复杂影响,很难期待它成为一个完全中立客观的主体。如果由政府出面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或许才会具备更强的影响力,但目前我还没有听说这样的机构存在。”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称。
对比风电和光伏的价格战,除了结构性产能过剩和招投标规则取向的共性以外,储能更为特殊的一点在于,储能本身并不能是发电的电源,其价值体现作为发电高峰时储存电量、发电低谷时送出电量的载体,但是谁应为此支付较高的充放电成本,目前缺乏成熟的商业闭环。这意味着,许多风电和光伏项目配置储能产品逻辑在于“符合要求,有就行了”,而不愿为品质更优质的商品支付溢价。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永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以及电力现货市场。目前,国内的中长期交易和现货市场交易推进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流程、规则、价格等机制却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储能所具备的调频调压、短时调峰等价值没有在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得到反映,而这些功能当前主要是由火电、抽水蓄能等传统的灵活性资源来满足。